近日,盖洛普公司公布其2011- 2012年对全球雇员对工作投入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敬业员工比例最高的国家为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和美国。全球员工平均敬业率为13%,而中国远远低于世界水平,中国员工敬业率仅为6%(其中文秘和办公室员工敬业程度最低为3%),处于全球敬业率最差水平。(重庆晨报11月8日)[/color] "Lt7`
[color=#000000] }g~p&,=
对这样的调查结果,不少人质疑“中华民族向以吃苦耐劳闻名,为何却成了别人眼中的‘懒汉’呢”?是的,中华民族向以吃苦耐劳闻名,不过那是在过去,放到今天,真正“吃苦耐劳”者恐怕大部分都在社会的底层。所以,中国人的敬业率,是被今日的“精英阶层”给拉低了。[/color] %o!O-R;H
Sm:R"m$
[color=#000000][font=arial]21[size=3][color=#000000]世纪,创新,唯有“创新”才是最本质意义上的敬业。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给这项调查结果作出了最为直接现实的注脚。“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color][/font][/size]江泽民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虽然党和国家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视为中华之崛起、民族之复兴的支点,可除了袁隆平等少数人,泱泱华夏真正的创新人才又有几人?除了载人航天技术,真正能全球领跑的核心技术我们又有几个?没有“创新精神”,何谈“敬业之心”?[/color] $+M0fLQ
:XC|+Z4ks
[color=#000000]著名的“李约瑟之谜”从历史的角度给这项调查结果作出阐释。他的疑问是: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为什么近代科学却没有产生在中国?这个疑问表明的是,中国的落后从明清之际就开始了,中国近代主流社会、精英阶层那种“不劳而获”的惰性思维直接造成了“敬业心”的消解,对社会“贡献率”的漠视,乃至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实验科学远远落后于西方。“创新精神”匮乏,“敬业之心”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N X)x}$t
Q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