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薄矸硬井深,百年求索无音。谁敢横刀立马?唯我采二大军!”这是团杨村矿党委书记李庆良在创建薄煤层综采60万吨采煤队动员大会上激情满怀而又恰如其分的借词感言。由此,杨村煤矿含硬夹矸薄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的雄浑乐章在百里煤海澎湃奏响…… "d3[,48#y
)avnb'hl
掌声此起彼伏,誓言掷地有声。一幅幅雄伟的画卷在动员大会上展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一代代采煤人魂牵梦萦。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矿毅然攻克硬夹矸薄煤层综采的世界性难题,实现全过程机械化,实属难能可贵。 WVqi&V}
3] i]jOe9
它圆了杨村煤矿乃至兖矿集团几代人的梦想! }
kVbgf
8k1,,p
一、几代之梦想 !3M
@0k
Z*O60<
寻梦——怀揣煤海冲浪的梦想,杨村人以豪迈的气魄发展薄煤层综采,涌动着领先世界的雄心壮志。 auA1}hy|j
5P`
lEXPD
煤,这黑色的“金子”! n4WwW3BI
=Os v\leH
早在20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被我们的祖先开始用作燃料,到汉代已普遍使用。南朝历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中记载:“县有葛乡,有石炭二顷,可燃以爨。”可见,当时用煤烧火做饭在民间已经普及。到晋代及十六国时期,采煤炼铁已传到边疆。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河水篇》记载:“屈茨北二百里有山,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说明当时用煤来冶炼铁的规模之大。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中国旅行,从公元1275年5月到内蒙多伦西北的上都,至公元1292年初离开中国,游历了新疆、甘肃、内蒙、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浙江、福建和北京。他在各地看到中国人用一种“黑乎乎”的石头烧火做饭,还用来炼铁,感到很新奇,后来还把它带回欧洲——当时欧洲人都是用木炭作燃料,还不知道这种黑石头为何物。到16世纪,欧洲人开始用煤炼铁。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使能源结构发生第一次革命性变化——从生物质能源转向了矿物质能源,即由木炭转向了煤炭。工业文明的宏伟篇章也由此揭开。 *Q=r -Q5
LCD2)3|3Kz
或许煤的发现是偶然的,使用也是偶然的。露天中拣起一块把玩,不经意间与火接触便燃烧了起来。或许就是纯粹的自燃,被人们发现,被人们利用。但是,随后的工作却是刻意的,从石砸木撬到镢刨锨挖,从简单的露天挖到现代化的井工开采,变成了一项工作、一个产业,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强盛的巨大支柱。 Z]
(CF)
-s|6NA`(
或许,一部煤的开采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的缩影。 m>d|VRq
bCrO~KWwG
但是,造物主在赋予人类聪明和灵性的同时,又表现出他小气、吝啬和缺少慷慨大度的一面。 !zvRMy>L
S#7b8
煤,不可再生,总有一天会枯竭。 .o,
NeHl<
"qh~0kS
我们还担忧不起将来如果人类没有煤作能源时将会何去何从;但是,眼下我们不得不对于一个拥有几千人、上万人的煤矿在面临资源枯竭时作何抉择进行思考。 L^fZv>
G Qu TM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正确的选择总属于那些站在高处牢牢把握现实并且能够拨开迷雾看清远方的智者。 ;y
v[
)ra%DMndl
兖矿集团就是这一时代的智者。面对现实,憧憬未来,凤凰涅槃般的追寻着。 D\L3[4WRpm
=-wVD(|+
兖矿的采煤 |$%w) ~2Q
No4mw9k4>
孔孟之乡,桑梓之邦。坐落于此的兖矿集团更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丰富的煤炭资源造就了一座耀眼的煤城。 eD6G2q"q
1Ei(6_SQ
作为共和国的骄子,1976年7月成立的兖州矿务局就是现兖矿集团的前身。成立之初,所属唐村煤矿、南屯煤矿、北宿煤矿生产工艺均为炮采,工艺落后、劳动强度大、工效低。 8[q8%_1
)dOh7{Q
1980年第一个综合机械化工作面的投产,标志着兖州矿区煤炭开采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兴隆庄煤矿、鲍店煤矿、东滩煤矿等大型、特大型矿井的相继投产,使整个矿区的年设计产能突破1300万吨,较最初翻了三番。 k ></"{E
h-Uy&$*
1992年8月兴隆庄煤矿综采放顶煤技术的试验成功,全面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多项技术处于国内国际领先水平。“兖州矿区煤炭综合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获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F
nz3;?M
_mZkZ9
虽然厚煤层机械化开采在兖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薄煤层的开采,几十年来却一直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沿用着打眼放炮的落后模式,仅仅是在支护工艺上有过几次小的改进。 *m)U?7bY2_
8kcw$v4
h|
杨村矿的采煤 #ki
R&
DDLn8q<+
投产于1989年6月的杨村煤矿,是利用国家煤代油项目资金建设的,原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在投产最初的10年时间里,所开采的16上、17煤层为薄煤层,一直延用打眼放炮、人工攉煤的生产工艺。敢为人先的杨村人,始终以探索实施薄煤层机械化开采作为己任,先后探索出了炮落挡装、炮落铲装工艺,1995、1997年采煤一区先后创出了25.2万吨和37万吨的全国先进水平。 +v!Rax G
Qss Z-E{tN
1995年经当时的山东省煤炭工业管理局批准进行技术改造后,杨村煤矿一跃成为一座年产原煤120万吨的现代化大型矿井。新划入的3层煤采用先进的综采放顶煤生产工艺,使矿井产量翻了番。尽管如此,在兖矿集团,杨村煤矿在产能上还是属于“小老弟”, 但因其拥有薄煤层炮采、厚煤层综放和特殊条件开采3种开采工艺,却成为当时兖矿集团开采工艺最为复杂的矿井。
Jj%F /?
5GVU72v!
综采放顶煤技术的应用着实让杨村人风光了一把,矿井连续5年产量突破120万吨,成为兖矿集团人均利润贡献率最高的矿井,昔日的矿区“西伯利亚”转眼成了美丽的“后花园”。 qGT(u>%
z {_@l
近年来,厚煤层资源逐年减少,加上村庄下压煤、河下压煤,矿井生产接续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加之薄煤层开采劳动强度大对职工身心的不良影响,薄煤层高效综采愈发迫在眉睫。 E}
3Gmae>s
1U ^i
大锨攉出的“辉煌” 8haMMi(
x!2;rC|
上世纪90年代时任兖矿集团董事长的赵经彻在谈及杨村煤矿薄煤层达到37万吨的全国先进水平时,感慨地说:“这是用大锨攉出的辉煌,其难度不亚于厚煤层综采400万吨的产量。” YW\_NEd8jy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