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i)N
uc'q+| "`
[班组天地]热点聚焦·员工新需求:渴望赞赏激励 I*&~5Dj+4
].]1H=vp
2007-09-22 I
XJ@:p">
eq:YOGZ
%#~`If!bv
Xis&F ;}hs
员工新需求:渴望赞赏激励(李启恩) 35sOB;2M
<,PvO`b=
【事件】挪出尴尬,赞出新生 +gGA`~1eC
吴师傅是张家界工务段探伤监控车间的一名探伤工,虽说他从事探伤检测的时间并不长,经历却比不少老探伤工还要复杂:在3年不到的时间里,他多次成为车间的“焦点”,先后在几个班组中频频被“挪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让车间头疼、班组拒收的“刺头”。3年前,吴师傅刚调入探伤部门时,车间干部考虑到一组工长是他的老乡,又是业务尖子,特意安排他进了探伤一组、让工长与其结对互帮互学。可没几天,俩人就因性格不合产生矛盾。为了避开冲突,车间便将老吴由探伤一组调到了探伤三组。三组是探伤监控车间的先进班组,各项工作都走在前列,李工长除了业务突出外,在班组管理方面也是一把好手。车间干部原以为这下可以风平浪静了,没想到半年不到,吴师傅再次因防护距离不够发生违章。 UdKG,=
NZ
干不好就挪位!对此,车间干部的态度很坚决。于是,吴师傅又从探伤三组被挪到了探伤二组。为了避免再次出现问题,在车间的督促下,班组特意安排了两名骨干对吴师傅进行帮教,很长一段时间里,吴师傅都没发生问题。车间干部挺满意,认为这步棋算是走对了。然而刚过盛夏,一条消息拂去了车间干部脸上的笑意,老吴又因打“小报告”被职工排斥冷落。 B<'IH&l
该挪位的挪了,该帮教的帮了,为何总不奏效?几次下来,班组长们都不太愿意接收吴师傅到自己班组了,车间干部也想不出更好的招儿。为了摸清底细,找出破解难题的良策,车间党支部书记决定到职工中走访。经过多方调查他了解到,吴师傅之所以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并非他主观上不求上进,而是问题出在挪位上。一出问题就挪位,挪了几次不仅伤了老吴的自尊,让他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还引发了逆反心理,稍不如意就与班组长对着干。挪位次数多了,也给班组长一种心理暗示,反正干不好就会被挪走,倒不如顺其自然。因此,班组的帮教措施自然有些应付、走过场、做样子,进而结成了“越挪越出事,越出事越挪”的难题。 Bl~]G^l
在监控车间当月组织的工班长月生产总结会上,车间党支部书记说:“改变后进职工需要有耐心、讲方法,一口气吃不成个大胖子,我们急于求成,搞速战速决、立竿见影,恰恰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挪位法是工作简单化的表现,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好比一个人生了病,不能光靠打针吃药,还得依靠自身的免疫机能,才能恢复身体健康。” GEE2R}z82
为了正确教育和引导各班组职工正确看待和认识吴师傅,车间干部组织了以“每个人都是金子”为主题的讨论活动。活动中,老吴身上的闪光点被一一展现:为人热情,替同事帮忙不遗余力;正义感强,多次与列车上的小偷小摸、占座卖座等不法行为作斗争;工作负责,再苦再累,也会坚持把工作做好……大家几乎同时发现:原来,吴师傅身上有这么多值得赞赏和学习之处啊!吴师傅所欠缺的主要是业务不熟,个别时候思想有些偏激,其实只要发挥外在引导作用,调动自身的内在动力,吴师傅完全有能力改正自身不足,没有必要再挪位。 @M}(G~
为此,车间干部们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对吴师傅的帮教计划:安排几名业务技术骨干轮流给吴师傅补技术课,并把帮教的实施情况纳入班组日常动态考评;车间干部、工班长主动与吴师傅沟通、交心,帮他纠正观念上的偏差,走出思想误区。从现在开始,大家要多看其长处、赞赏其优势,有了成绩就及时肯定和鼓励。 GP(;$=cDG
没想到,这招的效果显而易见:在大家的关心和帮助下,在越来越多的赞赏和鼓励声中,吴师傅像变了个人,不仅与大伙儿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业务技能越来越娴熟,而且上个月还连续发现和排除了两起设备隐患,成了受大家注目的人。 Av< |